互联网+物业“钱景”可观达万亿级消费
编辑:佚名 来源:经济参考报 作者:佚名 更新于:2015-9-1 阅读:
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相比于百货、金融、交通等行业,目前物业服务业受到的互联网等外部冲击和倒逼还相对较小,许多企业求变中生存的动力和能力都还不足。
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亮点
近年来国内物业领域出台了一些改革和扶持举措。比如,国家发改委今年放开了物业服务价格,北京、浙江等地出台了物业服务业的税收、用工等优惠政策,上海、广州等地也就支持物业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专项调研并研究措施。业内人士呼吁,加大对物业行业的减负和支持力度。
第一,深化小区综合治理改革,为物业企业厘清边界。据统计,小区管理涉及20多个政府部门和多家专业单位,为此应推动资源下沉,并改革体制机制、严格落实政府部门及专业单位在小区治理中的责任,摘掉物业企业本无力、也不该承担的“大盖帽”职能。同时,完善物业市场化机制,以菜单式服务标准取代政府制定的分等定级统一式的服务标准,并加强监管、规范收费行为。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张圣哲说:“物业行业是到了正本清源、轻装上阵的时候了。”
第二,加快税制改革,为企业有效“减负”。比如,应允许物业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,自主选择6%普通税率或3%简易税率;研究支持酬金制运作模式的税收政策,对物业企业代管、预收的专业服务资金免予征税;鼓励小区内物业管理专业服务外包;研究业主自行管理的物业服务收费票据和免予征税等配套政策,等等。“期待减税的阳光能尽快照耀整个物业行业,”厦门物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林昆明说。
第三,充分激活行业协会等内生力量,推动行业创新转型。应鼓励各类物业企业创新商业模式,延伸服务链条。比如,纵向延伸至房地产开发前期的规划、设计,中期的招商策划、营销代理,后期的尾盘销售、物业经营、房地产经纪业务等整个链条;横向则涵盖养老、家政、房屋租售、电子商务等各类个性化需求,使行业向“高人力资本含量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”转变。
第四,健全法规法律,创造好的制度环境。上海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志兴、深圳彩生活总裁唐学斌等人士建议,借鉴新加坡、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,加快物业管理行业法制建设,建立系统而又科学的政策法规体系,加快修改《物业管理条例》,并研究制定《物业管理法》。
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等业内人士建议,支持物业行业紧抓互联网机遇,积极为之减负、松绑,支持企业创新探索,做大社区生活服务业和物业多元化经营的“蛋糕”,使其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结构调整、动力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