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地产市场寻求新均衡加速去库存
编辑:佚名 来源:搜狐新闻 作者:佚名 更新于:2015-6-16 阅读:
从长远看,打破“土地财政”有利于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,但短期内对地方财政的冲击不容小觑。进一步地,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地区间竞争,土地财政为地区间竞争驱动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。土地财政收入下降会减弱地方政府的投资动力,也使得地方政府失去了相当部分资金来源。正因为如此,尽管今年要实施“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”,但考虑到土地财政萎缩而使地方投资萎缩,中央地方财政支出的净效应,未必会达到“积极之效”。
第四,房地产库存增加使金融资产质量下降、银行体系风险增加。
虽然房地产具有良好的抵押品属性,但这皆源于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或不断上涨的市场行情中。过去十多年里,随着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和价格高涨,不仅地方财政土地化,而且金融活动也高度地产化。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重超过了20%,越来越多的金融活动与房地产市场牵连在一起。一旦房地产存库增加使房价下跌,其作为防患风险的抵押品功效就会减弱,结果,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金融活动,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凸显出来。
自2011年以来,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过程,就是一直伴随着房地产非意愿存货大幅增加的过程。在地方财政土地化、金融房地产化的背景下,房地产非意愿库存增加恶化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这正是中央银行迫不得已采取大规模债务置换下策的原因。
房地产去库存化的途径
房地产非意愿存货上升带来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问题。要实现“稳增长”的目标,房地产去库存化是绕不过去的路径之一。4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盘活存量资产,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。在“稳增长”的“紧要”之年,托底和刺激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。在经济政策与托底社会政策组合的作用下,未来一段时间,中国房地产业将进入加速去库存化的阶段。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去存化的途径是多样的,既有市场自身调节的主动去库存化,也有外生性的政策驱使的被动去库存化。
首先,主动去库存的途径是开发企业主动地压缩投资与减少市场供给,并通过调整价格水平,使市场供给逐渐地与需求相适应。非意愿存货上升不外乎意味着,在当前价格水平下,房地产供给超过了有效需求水平。因此,对开发企业而言,去库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,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压缩房地产投资、适度地降价以加快市场出清、加速资金回笼。
2010年以来,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一直在不断下降,2010年,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长率达到了38%,到2015年4月份,投资增长率就下降到了6%。如果说,开发投资完成额是已经形成的供给,通过预售,它可能已经实现了“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”,那么,计划投资则是未来潜在的供给,需要准备“惊险一跃”。2010年和2011年初,计划投资额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近40%的高水平,这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大量的后续新增供给,但房价高涨抑制了有效需求,造成了随后库存大幅增加。这又迫使开发商降低了计划投资总量,到2015年4月,计划投资的增长率下降到了13.7%,较前期的峰值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。主动降低计划投资增长率,反映了开发商对未来预期的变化,是减少未来库存压力的基本途径。
上篇:
下篇: